接下来聊,「品牌策划入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以上三个洞察,我们如何做出一个新品牌来,其步骤是什么。先理解品牌是什么,品牌是甲方与消费者达成的共识,是向消费者进行提案,得到足够多的认同,与消费者达成共识,便是品牌。所以问题是,甲方如何获得更多的消费者认同,达成更广泛的共识?
第一步:圈层共识
以往推出一款新产品时,一开始就面向所有人,一开始就希望与所有人达成共识,这个策略在中国市场早期是可行的,空白市场多,媒介话语权集中,消费口碑无法联网。这几年出现的各种风口,虽然话语权没那么集中了,但依然开辟了一些空白市场,所以还是部分有效的,唯一变化是消费口碑联网了。在早期市场或者空白市场,时间窗口很重要,在短时间内获得足够多的市场份额很重要。
现状是,空白市场越来越少,大众品牌越来越难做,更多的新品牌是细分垂直品牌,成熟市场的迭代品牌,并不是空白市场的新品牌。在这种情况下抢占市场的工作并不急迫,先达成圈层共识,就显得很重要。
由于圈层固化,所以只达成圈层共识,不惊动大众舆论,是理论可行的。圈层共识分两部分,通过圈层卖货,积累圈层消费口碑。
为什么要达成圈层共识,原因有二,一是如果在核心圈层无法自然增长,无法做到90分的品牌,就需要及时调整或迭代,甚至中止运作。
二是与消费路径有关,先在圈层内做好口碑,做到90分的品牌,再推向大众时,是一个90分的品牌推向大众。反之如果没有达成圈层共识,一上来就推向大众,那这个评分是不可控的,有可能是90后,也有可能是10分。
比如喜茶,它的第一家店在广东省江门市九中街,是中国的一个犄角旮旯,接下来是东莞,佛山,惠州,直到三年之后才进入省会城市广州。喜茶在进入大众视野前,在区域市场(圈层市场)沉淀了足够久的时间,用以收集反馈打磨产品,在试错中保持自然增长,最终进入大众视野时,成为网红品牌。试想如果喜茶的第一家店开在北京三里屯,还会是今天的喜茶吗?
再比如拼多多与快手,在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在水面下累积了足够多的用户,以灰犀牛的姿态横空出世。再如很多电商爆款,在成为大众爆款之前,往往已经是某个小众圈层的爆款了。
所以在进入大众视野之前,先达成圈层共识是比较靠谱的。
第二步:大众定调
以前品牌最重要的是定位,现在定位很重要,定调更重要,很多品牌忽略了这一步,还有一些品牌的定调权,被大众媒体或KOL抢占,定成负面,以至造成非常沉重的代价。
聊两个例子解释定调是什么。一是快手,快手发展历史上最大的败笔在于,大众定调权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快手在大众视野的亮相,是自媒体“X博士”的那篇《底层残酷物语:
一个视频软件里的中国农村》,正是由于这一篇,把快手的调性确立为low的,残酷的,底层的。也正是因为快手被钉在了农村,也有了抖音的机会。大家想一下,当年若没有X博士那篇,而是塑造了另一个短视频平台形象,「品牌策划入门」哪怕是中立的平台形象,还会有抖音的崛起吗?
在美剧《纸牌屋》第一季里,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弗兰克在推进教育法案时,引发教师大罢工,期间有人往弗兰克家中扔砖头。弗兰克在后花园与克莱尔和道格讨论如何定调这件事,克莱尔说了一个词叫“无组织劳工”,于是没有了让人尊敬的老师,只有无组织劳工,这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种媒体,把罢工教师转变为无组织劳工,最终导致教师罢工失败,教育法案通过。一块砖头与一个定调词,为弗兰克在斗争中赢得胜利。
所以,新品牌建立的第二步是“大众定调”,当一个产品在核心圈层内获得了足够好的口碑,很漂亮的自然增长,已然是一个不错的小众品牌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在大众舆论亮相了。这个定调的亮相,不一定是官方形式,可能是第三方公关的形式,但一定是要甲方亲自操盘。
什么时机合适?这里分两块,一是密切关注大众舆论,如果一旦出现类似《底层残酷物语》那种负面定调,要么及时与博主沟通,要么正面定调内容及时补救。另一种是大众舆论没有为品牌定调,节奏就可以掌握在品牌手中,看圈层共识的阶段已经完成,自然增长趋缓了,就是开始大众定调,打破圈层壁垒,进入大众空间。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