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纳税人只要有业务,就会涉及增值税,只要有增值税,就会出现增值税结转。尽管增值税业务占财务工作任务量的一半,但许多会计师仍然没有完全理解增值税的结转。你知道结转未缴增值税会计分录怎么办吗?现在,让我们系统地整理增值税结转分录。

一、增值税结转顺序

结转学科的顺序在增值税结转分录中非常重要。顺序错误会导致结转余额出现在不应该有余额的学科。总体顺序如下:

首先将应缴税款转移到三级科目“转移未缴增值税”,然后将可抵扣税款从“转移未缴增值税”转移。转移结束后,将“应缴税款-应缴增值税-转移未缴增值税”转移到“应缴税款-未缴增值税”科目。最后,增减政策,减免税款。扣除完成后,如果“未缴纳增值税”的贷款人有余额,则需要纳税。如果借款人有余额,则证明他可以在早期缴纳更多的税,并可以在下期退税或抵扣增值税。实际顺序如下:

二、增值税结转分录及会计处理

1、结转销项税、进项税转出学科 (1)、转走销项税

借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贷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

PS:销项税和进项税转出期无余额,必须全部转移。假如销项税为负值,仍需全额转让,如下:

借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

贷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销项税

(2)、转移进项税额转移

借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转出进项税

贷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

特别说明:

“转出进项税”的结转分录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转出的进项税早已抵税,此时分录以上;

第二种情况是,转出的进项税尚未抵税,分录如下:

借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转出进项税

贷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进项税(或借进项税负值)

2、可抵扣学科转为“转移未缴增值税” (1)、已缴税费转移

借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

贷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已交税费

PS:“已缴税费”学科是本月已缴纳的税款,必须全额转移,即使已缴税款超过销项税,也要全额转移。

(2)、转移加计抵扣学科

借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

贷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进项税加计抵扣金额

PS:这儿的“进项税加计抵扣金额”与分阶段制度的进行加计抵减是不同的,这儿的加计抵减是指如农产品加工用以13%应税品时的加计抵减,此加计税金视作进项税,之所以在进行抵扣,是便于账务处理。

(3)、转走进项税

借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

贷款:应交税款—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PS:这儿并非转走所有进项税,而是根据“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的贷方余额与“进项税”的借方余额中间孰小,用应用谁金额开展结转。

(3)、转走进项税

借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

贷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PS:这儿并非转走所有进项税,而是根据“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的贷方余额与“进项税”的借方余额中间孰小,用应用谁金额开展结转。

(4)、“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学科转走至“未交增值税”学科

借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

贷款:应缴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PS:转出前“未缴纳增值税的转移”的余额是可能出现在借方,如果出现借方,则分录贷借方位相反即可。

3、加计扣除和减免税的处理 (1)、公司救助加扣减分录

借款: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贷款:其他收入—政府补贴

特别说明:

公司救助进项税加计10%(或15%),产生进项税时不做账,只备案备查账,只有具体抵税时才有分录。进项税的附加扣除只能在当月“未缴增值税”贷款人有余额的情况下使用,申请金额不得超过当月应缴增值税。

(2)、减免税款

借款:应缴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贷款:应纳税—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

PS:减税最常见的是税控盘费和年度服务费。只有在每月必须缴纳增值税时才能扣除,而且在抵税期内没有限制,所以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

4、缴税分录

借款:应交增值税—未交增值税

贷:存款

PS:未缴纳增值税贷款人有余额的,代表未缴纳需缴纳的税款,避免滞纳金。“未缴增值税”的借款人也可以有余额。借款人余额代表增值税,主要是预缴税款和“退税”两个原因造成的。借款人余额时,可办理退税或抵扣后续税款。一般选择后者。

5、留抵退税分录 (1)、留抵退税

借款:应纳税—增值税留抵税额

贷款:应纳税—应缴增值税(转出进项税)

借款:应纳税—应缴增值税(转出进项税)

贷款:应纳税—应缴增值税(进项税)

借:存款

贷款:应纳税—增值税留抵税额

(2)、留抵退税缴回

借款:应纳税—增值税留抵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