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在重大疫情、重大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存在部分申请人通过申请注册商标恶意炒作、造谣,产生社会不良影响,严重扰乱商标注册秩序。
《商标审查审理指南》明确与重大疫情等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相关的特有词汇相同、近似的标志属于存在不良影响而禁止注册并使用的标志,应适用《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等规定驳回。
“容易使公众对商品或者服务的产地、来源产生误认的”、“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育院校、体育组织、环保组织、慈善组织等机构的名称、标志相同或者近似,未经该机构许可,易导致公众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误认的”,以及“与重要赛事、重要展会、重大考古发现名称(含规范简称)、标志等相同或近似的,未经主办方或主管单位授权,容易导致公众误认的”。
从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误认误购,以及从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出发,具体适用过程中必须符合严格的条件限制,包括相关名称必须具备一定的知名度或对于一定范围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还包括待审商标如获注册不会导致公众对商品或服务来源产生误认。
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全面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该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歪曲、丑化、亵渎、否定英雄烈士事迹和精神。
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公共场所、互联网或者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出版物等,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用于或者变相用于商标、商业广告,损害英雄烈士的名誉、荣誉。”对于与烈士姓名相同或者含有烈士姓名的标志并不是一概驳回,应结合该标志的构成要素、指定的商品服务、申请人所在地域与该烈士的关联程度等因素,综合判断该标志的注册和使用是否可能损害烈士的名誉、荣誉或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商标审查审理指南》将其它各项不良影响的情形整合为对我国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社会易产生消极、负面影响,损害公共利益,扰乱公共秩序的情形,并增列了以上典型的不良影响情形。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充分吸收、借鉴商标授权确权理论、实践最新成果;坚持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