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质量管理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品牌声誉以及市场竞争力。然而,根据宋老师的观察现实中,很多企业把质量管理提升寄托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贯标,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未能真正转化为实际的质量竞争力。
表面上,企业通过了ISO认证,制定了完善的质量手册和流程;但实际上,这些体系并未真正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更遑论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还可能导致企业错失市场机会,甚至面临客户投诉和品牌声誉受损的风险。
某家电巨头耗巨资建立“零缺陷质量体系”,却因洗碗机门锁设计缺陷引发召回。讽刺的是,该缺陷完全符合ISO9001条款,却违背物理学基本常识——体系审核员竟无人发现弹簧疲劳计算公式错误。
“当质量体系变成表格的填数游戏,它的唯一价值就是为企业墓志铭镀金。”
一、传统质量管理的局限性
1、形式化认证的困境
在20世纪90年代,ISO认证刚刚在国内推广时,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并不多,这些企业往往是行业内的佼佼者。ISO证书被视为企业的“金字招牌”,甚至被印在名片上以彰显企业的实力。然而,随着ISO认证在国内的普及,通过认证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排名一度跃居全球第一。
然而,这种“认证热”并未带来预期的质量提升效果。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ISO证书的作用仅限于应付供应商调查或客户审核,而无法真正证明企业的质量管理能力。可以说,目前只要是正常经营的企业,基本上都拥有ISO证书和所谓的质量管理体系。但在具体的产品质量上,水平却参差不齐。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堪称标杆(如华为),而另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却差强人意,甚至管理混乱。
荒诞现状:某认证机构推出“ISO9001极速包过套餐”:3天拿证,费用8.8万。广东某代工厂的“体系应对部”:
专门制作两套工艺文件。企业认证支出中,72%用于应付审计,仅28%投入实际改善。某汽车零部件商的认证文件显示:
冲压车间温湿度记录竟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实企服快车温控器都没有)。“ISO标准本是护城河,但当所有人都在伪造城墙时,它就成了集体葬身的壕沟。”
2、“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局限
为了应对“两张皮”的问题,有人提出了“写我所做,做我所写”的理念。这种做法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形式化体系与实际运营不一致的问题。然而,这种做法并未真正提升企业的质量竞争力。它只是确保了企业在形式上符合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质量管理的效果。
对500家制造业的调研显示:过度文件化使问题响应速度下降55%。某手机代工厂因“遵守变更流程”,延误处理镜头镀膜缺陷,错失20亿订单。
“流程僵化比流程缺失更可怕。它让企业在死循环中越陷越深。”
3、 资源与流程的分离
传统质量管理往往过于关注文件和流程的合规性,而忽视了资源与流程的有效结合。例如,许多企业虽然拥有先进的设备和高素质的人才,但由于流程设计不合理或管理不到位,这些资源并未真正转化为质量能力。资源的闲置或内耗不仅增加了成本,还降低了效率。
二、为什么传统质量管理无法提升竞争力?
1、缺乏质量能力的构建
质量能力是质量体系的灵魂。它是指企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资源和流程的结合。然而,大多数企业并未真正培养质量能力。例如,一些企业虽然拥有先进的检测设备,但由于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或合理的检测流程,这些设备并未真正发挥作用。
案例:某手机厂商的跌落测试标准比苹果更严苛,但因测试设备校准失效导致市场事故。
2、资源与流程的脱节
资源(如优秀供应商、先进设备)与流程(如设计、测试)的脱节是质量管理中的另一个关键问题。例如,一些企业虽然选择了最优秀的供应商,但由于设计流程不合理或测试流程不充分,产品质量仍然存在问题。
3、缺乏战略导向
质量管理需要与企业的业务战略紧密结合。例如,在实施成本领先竞争战略的企业中,质量是进入市场的基本要求;而在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企业中,质量可能是决定竞争胜负的关键。然而,大多数企业并未将质量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导致质量体系与业务战略“两张皮”。
三、如何让质量体系真正提升竞争力?
1、从质量体系到质量能力质量能力是质量体系的核心目标。它需要从资源和流程两个维度入手。例如:
资源的优化与投入:选择最优秀的供应商、投资先进的设备和检测工具、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流程的优化与创新:全流程质量控制、全面的流程优化、测试的充分性。
2、 质量能力的战略定位质量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业务战略(如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制定相应的质量策略。例如,在高端汽车或手机行业中,高质量的产品是制胜的关键。
3、如何从质量体系中生成质量能力?
案例一:某高端手机制造商的质量管理实践该企业通过选择优秀供应商和优化设计流程,提升了产品质量。
同时,建立了完善的测试体系,确保产品性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案例二:某汽车制造企业的质量能力构建该企业投资自动化生产线和先进检测设备,并通过流程优化和员工培训,建立了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四、结论与展望
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停止为认证而认证。
质量是长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构建滋养质量能力的土壤。
让质量部门从警察变园丁:从追责转向赋能。
质量管理不是一纸空谈,而是需要真正落实到企业的每个环节。只有通过构建质量能力,才能让质量体系真正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希望本文能够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助力其在质量管理领域实现真正的突破!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