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科研口,不发论文是不可能的。不发论文,意味着原地踏步,职称难上。但是发了职称论文,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其中,最让人不安的——要数个人信息泄露这个事情。
回想一下,论文发出后,您是否接到过“自称”是杂志社编辑的电话,要求添加您的微信或者qq,以便于
给您发清样/官网或者知网收录的链接?而这些号称杂志社工作人员的编辑甚至可以精准说出您的单位,职称,于什么时间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了题为xxx的文章。
乍一接到这种电话,是不是心慌慌的?
别怕,你可能是被套路了——
套路一
在已发表的文章中找作者的联系方式。
我们已发表的文章上网后,会公开显示作者的单位职称,有的还会显示收稿时间。而一些“编辑”会从这些小细节中抽丝剥茧,最终获取到你的联系方式。
下面小编就来给你展示下这个技能。我们以维普收录的一篇文章为例: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控制分析》数据库里面会显示出作者发文的刊物名称、刊期以及作者姓名,所在单位。如此,就已经获知到作者文章的相关信息。再将单位信息放到天眼查等查询企业信息的网站,就能轻松获取到该单位的电话。
最奇葩的操作还在下面。由于拿到的是单位的电话,他们会冒充杂志社的人,跟单位接电话的人说xx作者发表的文章有问题,怎么联系到作者本人。
直接打电话到单位,都是有确切信息的,难免会让人放松警惕。再者发文章的事可不能耽误,一听说是杂志社的人,估计单位的人二话不说就会把你的电话交给对方。
最绝的是,有的“杂志社编辑”会直接把电话打到单位科研处,你想想科研处是干嘛的,严管科研成果。他们得知“xx作者发的文章有问题”,首先会把联系方式交给杂志社,其次你的所有科研成果也会被严查。一个单位最忌讳的也是学术不端。
小编说:遇到这种事千万不要慌,身正不怕杂志社的电话。接到这类型的电话,首先要核实下对方的身份,确定是杂志社编辑后方可进行后续的对接。如果不是杂志社编辑,不要说太多。
套路二
套路二主要是核心换届之际才会发生的。
遥记2017版核心刚公布的时候,某新闻刊《xx战线》被踢。很多已发表该刊的作者表示均接到,杂志编辑的电话。内容大概是:
我是xx杂志的编辑,您之前在我刊第xx期发表了一篇题为xx的文章。目前我刊已掉核心,为了保证作者能正常评职称使用,我刊可给作者安排到其他同类型核心期刊上。如果您同意的话,请加下xx详谈……balabala……
电话开始就表明自己是被踢杂志的编辑,还能准确说出作者的文章情况,很容易会让作者放下戒心,继续接听电话。后面电话另一头说可以推荐安排到其他核心刊物上,明显就抓住了作者的心。本来自己发的刊物已经掉出核心,已经不能用了,这时杂志社说可以安排其他核心,怎会不让人心动呢?
其实,这些都是营销的常见套路。先摆明作者的个人情况,让你不得不相信对方;而后针对作者的情况精准营销,也很难让人反感。只能说这种方式,委实是“高明”啊。
小编说:发文章这件事,杂志社编辑属于是食物链顶端的猎人,他们决定谁的文章能用还是不能用,编辑每天要处理那么多稿件,怎么会空出那么多时间专门联系你,给你推荐其他刊物呢。想想都是一个陷阱吧。
不管怎么说,现在的营销套路太多了,一不小心都是一个坑。评论区来说说,你有什么避坑秘籍吧~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