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一个热词,屡屡被推上了各大头条版面,而智能音箱作为被视为智能家庭场景的最佳入口,引起BAT、小米等巨头纷纷入局,大战多回,但仍未分出胜负。
无独有偶,国外智能音箱市场也出现了搅局者。
亚马逊的智能音箱Echo一直是国外市场的宠儿,其集亚马逊生态与资源优势为一体的集大成者,通过完整的配套服务独占市场鳌头。据统计,2017年亚马逊的智能音箱占据了全球75%的份额。
然而进入2018年,谷歌凭借着人工智能领域总体优势,并通过Android手机推广自己的语音助手Google Assistant,其智能音箱Google Home出货量直逼亚马逊Echo。同时亚马逊Echo的丑闻缠身,更是让其口碑一再受到质疑。
今年三月份,亚马逊Echo中的语音助手Alexa就引起用户的集体恐慌。
当时有大批网友在社交网上透露,Alexa 突然无缘无故,在没有任何指令的情况下发出怪笑声!甚至还有网友称,自己向Alexa传达“关灯”指令,Alexa完成了关灯动作之后也会发出一阵怪笑声。
瞬间就能够让人脑补到那个画面:静谧的晚上,冰冷的人工智能毫无征兆的发出一阵笑... ...想想都毛骨悚然!
尽管亚马逊方面表示将尽快修复这个bug并对Alexa的笑声指令进行修改,但用户对此的心理阴影恐怕没那么快散去。
到了五月份,亚马逊的又一个bug再次将Alexa推上风口浪尖。
在俄勒冈州波特兰一户家庭,Alexa在大家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夫妻之间私人谈话的内容偷偷记录下来,并发给了其中一名家庭成员的同事。这位同事接到了 Alexa 发送的语音留言,内容竟然是关于这户家庭几分钟前正讨论的硬木地板的事。
该用户事后也联系过亚马逊,经工作人员通过查看后台工作记录日志,证实了Alexa 确实在没有人的指令的情况下将私人谈话内容广播了出去。
这次事件一出,引发了人工智能对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的相关探讨,人工智能将统治人类等调侃也继3月份的“怪笑事件”后,再次萦绕在智能音箱身上。
虽然种种丑闻缠身,但是亚马逊前进的步伐并未受到阻拦。
亚马逊申请的一份名为“通过用户声音决定其身体和情感状况”的专利于这个月正式通过了审核。这项专利可以让 Alexa 察觉用户声音中的“异常”,从而发现其身体和情绪上的反常情况。
据专利中的描述,该系统能通过捕捉用户声音中音量、音高、波动、谐和度等细微信息,来分析出用户是否处于“快乐、愤怒、伤心、悲痛、恐惧、厌恶、无聊、压力大”等情绪。而且该算法还能全面地记录用户的声音特点,从而实现对单个用户定制化。这样,只要将用户某一时刻的声音信息与他平时的声音特点做对比,就可以判断他是否处于特殊的身体或情感状态。
这项专利有一个关键的商业因素考量,那就是Alexa在察觉你身体状况反常后,就会向你推荐药品。专利中这样写道:
“如果语音助手发现你可能喉咙酸痛,系统会自动连接音频内容服务器,从中挑选并播放有关感冒药的广告。”Alexa 接下来可能还会问“你需要购买1小时到货的感冒药吗?”等问题,来引导你完成购物。
只是要想实现这项专利,“用户隐私”依旧是亚马逊绕不开的大问题。
该专利文件还写道:“基于声音的分析,还会和用户的上网记录、点击数、网购记录以及搜索的关键词一并,作为判断用户需求的参考。”由于涉及读取用户上网及购物记录,这项技术在信息隐私权问题上的敏感度骤然上升。亚马逊如真有心将该功能加入 Alexa,就要设法绕过“滥用用户个人数据”的泥潭。
人工智能的发展能不能以牺牲隐私权为代价?收集要授权,使用有界限,存储应保护,我想这是人工智能时代兼顾高度智能化与隐私安全的重要原则。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