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网传人贩子“梅姨”被抓成为热搜,随后广州警方辟谣称,经初步核查,消息不实,目前警方正在核查其他有关线索。
绰号“梅姨”的女子曾被称为“拐婴之王”,真实姓名不详,曾用名为潘冬梅,她是一代人贩子中最臭名昭著的人物之一,被认为是重要的领导者,卖掉了无数婴儿和儿童。她经常更改地址和身份信息,所涉的“梅姨案”牵连甚广,并且“梅姨”至今都没有落网。
然而“梅姨案”还未了结,“梅姨”却已被多家公司及自然人申请注册商标。
经查询,商标申请人包括品牌设计、餐饮管理、生物科技等多家公司及多名自然人,国际分类涉及日化用品、方便食品、广告销售等。商标最早申请于2009年1月,最晚申请于2022年12月,其中十余枚商标已注册成功。
“梅姨”作为一个被全国通缉人贩子的“称谓”,竟堂而皇之成为具有商业价值并可以获取商业利益的“商标”,这种毫无底线蹭热点抢注商标的行为,是对社会良知的一个严重挑衅和对大众朴素情感的一次心理伤害。
不少网友对商家抢注人贩子“梅姨”当做商标的行为进行了强烈谴责:
“这无非是在往受害家庭伤口上撒盐,拿着受害者家庭和全社会的痛点当成自己企业的亮点、卖点,其心当诛!”商标作为企业打开市场的敲门砖,是企业在市场中吸引消费者的利器。某些称谓所具备的高热度和高流量,成为商标注册领域中炙手可热的资源。
近年来,抢注一些暗含流量的姓名商标更是成为了一些商家眼中有利可图的“朝阳”产业,姓名商标被抢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屡见不鲜。
但商家需明白,利用具有明显社会恶劣影响进行无底线炒作的行为,不仅失德,而且赚不来银子反而会招致公众厌恶和指责。注册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商标,只会不断败坏好感。
粗俗无底线的“蹭流量”方式不过昙花一现,商家在注册商标时都应该明辨是非、恪守底线,莫为流量抛弃良知底线和自主判断力,如此作法得不偿失。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