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方面之一是“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然而,中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提出转变增长方式那么多年了,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对增长的贡献率并没有出现人们预期的那样不断提高,反而还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
粗放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实际上,在工业化的初期和中期的资本积累阶段,不论哪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是粗放的。
高投资率是资本快速积累的一个前提,高投入是资本快速积累的一个必然结果。
这种外延为主的粗放增长是阶段性的。
不存在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谁好谁坏的问题。
当资本积累、收入水平到一定程度,需求结构及产业结构必然发生根本转变,增长方式也必然会随之转变。
这是市场规律决定的。
简单地指出这种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拉动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似乎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技术进步或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一般只有在进入经济增长速度变慢的成熟期才会出现。
到了这个阶段,由于资本积累的任务基本完成,投资需求大大减少,技术进步主要的作用是创造新的需求和给资金寻找出路。
从增长的角度看,技术进步在这个时期的作用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