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随着财政改革的日益深化,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改革也在不断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但在实际操作执行中由于控制环境难尽人意,政府预算约束弱化,并且缺乏严密的内部财务控制体系等原因,导致大多数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问题存在的保护伞。

为此,研究如何加强行政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防止舞弊,规避财务风险,将是一个十分有价值的课题。

一、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环境有待提高。内控环境质量是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目前,大多行政单位内部控制环境不好,主要原因在于上级主管部门重视不够,单位管理层对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另外,下属财务人员内控意识也不强,对自身岗位职能了解不深刻,过于依赖领导的指示,导致日常监督与控制工作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岗位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由于行政单位的人员编制有限,会计岗位人员紧缺,不相容岗位或一人多岗的现象十分常见,岗位分配极不合理。另外,一些单位甚至将会计与审计设置在一个部门,财务领导兼管审计部门。岗位分配不合理以及会计人员职责不清都限制了内部会计控制的进行。

(三)预算控制比较薄弱。当前,行政单位在财务预算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其薄弱环节表现为:

一是资金预算管理较为粗放。大多行政单位没有将预算具体到单个项目,所以单个项目资金支出较随意,达不到逐笔核定的要求。

二是缺乏责任预算管理。一些单位没有建立起审批金额权限和费用支出制度,也没推行科室人员责任预算制度,导致诸如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等一直居高不下。

三是预算计划性不强。由于资金支出较随意,常常超出预算限额,不得不频繁追加预算,这样就削弱了预算的约束力。

(四)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不高。行政单位内部会计控制水平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受会计人员素质的影响,而科学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与落实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就当前状况而言,行政单位仍然没有将财务管理重视起来,更谈不上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了。另外,一些单位的财务人员根本不熟悉业务知识,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报表、报帐工作,对支出额确定是否合理、是否按合同及时进行支付等未能实施必要的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