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脱离世间万物的“象”和“形”,从平面结构来看就是“点、线、面”的结合与对比,对物体的形象进行概括和简化,为艺术家在设计作品时提供了一个富有创新性和张力施展空间。
正如从水中的鱼用尾鳍摇摆前行,到后来登上陆地进化成为灵长类,再到用两条腿走路一样,华夏祖先的思维意识和表达方式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岩画符号,到青铜器上的字符和纹样,再到甲骨文、金文以及简帛书。
图形企服快车面向符号演变并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文字,另企服快车面向绘画艺术和装饰艺术演变形成其视觉元素。
在中国平面艺术中,汉字与绘画的融合贯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比如:
在壁画、碑刻、石刻、建筑装饰、器物表面、中国画以及很多书籍设计等艺术形式中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一、汉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构成特点
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标志。
汉字之美可谓是源远流长,从远古时期社会中陶器上的符号到甲骨文,汉字的字体形式已经有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而其中的每种书体都具有各自年代的特点,风格不一。
第一,很多汉字的形体构成与民风习俗息息相关。
除其本身的意义所指外,还表现出各种习俗事项活动;另外在字形的安排上也是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描绘心理趋向和民俗习惯。
例如表达喜气含义的喜、福、富、顺、贵、财、宝等汉字在外形上都具有一定的联系,“喜”字的上面是个吉字,“富”和“福”二字中都含有一个“田”字。
字形表其义,字音表其声,除了汉字的字形外,还有汉字字音的含义。
因为在没有形成系统的文字的时期,除了用图形来描述事物外,也会通过声音去传达一定的信息。
在汉语中有很多同音词,音虽同但形、义却不同,它们在汉字字形上的区别却为在民俗中的运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汉语中的谐音就是在不同语境中取同音但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第二,装饰汉字又称汉字图案,它是将汉字的字体形状和结构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去美化后得到一个特殊的图案。
可以通过汉字的形状结构来勾勒出汉字美的构成形式,把汉字本身的意义具体化、形象化,也就是把汉字或词语表示的意思具体化和形象化,比如用来表示吉祥的图案就是把汉字“寿”与传说中老寿星的样子组合起来的,还有将龙凤形象与两个汉字“喜”相融合等等。
把汉字的一个或多个笔画具体的形象化就是笔画图形化。
可以把笔画换成图形去拼合汉字,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蝌蚪篆中蝌蚪形笔画、鸟篆中的鸟形笔画等。
根据实际需求将几个汉字的笔画、偏旁拆散并进行重新顺序组合就是拆解重组, 如“符书”就是通过拆散重组来使符文变得更加神秘。
在民间用汉字进行装饰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字中有画,画中有字,字画一体。
这在剪纸、年画、花鸟字和陶瓷等民间艺术形式中都有极其广泛的运用。
清代民间瓷盘《蟠桃瑞寿》的纹样中的“寿”字是通过将挂满桃子的桃树的树枝扭曲变形而得到的,这样就达到了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的艺术效果。
在人们长时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就逐渐的形成了民间汉字装饰艺术,传统的书法、篆刻、字画等艺术形式与民间汉字装饰艺术有很大的差异。
第三,在汉字笔画的组合之中弥散着“力”的遥相呼应和相互对比。
交叉笔画、平行笔画或介乎两者之间的组合方式让汉字的视觉效果充满张力。
如“戈”字中的横与撇以及“少”字中捺与撇。
通过这种没有交叉的平行笔画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感觉它已经远离了那个比较平稳的空间定向,转而成了视觉上的期待感和疑惑感。
第四,除了少数不能进行拆分的单体汉字外,大部分汉字是由各种基本笔画组成的偏旁、部首或偏旁部首组合而成的。
研究汉字的间架结构就是探讨字形的比例与组合分割,进而确认汉字的分支与分支之间的平衡对应关系。
汉字有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以及内外结构等类型,这些类型的字都体现出一种非常匀称的美感,充分的展现了平衡法则。
如耕、帐、酝、劲、站、爸、翠、岱、架、梨、裹、辩等字即可为证。
二、汉字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构成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汉字的作用是无可取代的,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平面设计作品中的汉字不仅仅是对主题的简单说明和阐释,其本身也需要具备设计感和设计性,甚至有时还代替图形成为画面的核心。
平面设计中最为常见的设计方法,通常利用汉字自身的情态或形态之美来构成画面的视觉要素。
中国汉字的可装饰性很强,其装饰意味的展现要多过于对其内涵的引申。
视觉上,它直观形象,极具装饰美感,且图文彼此强化。
笔者将其总结成以下几种构成方式。
1、书法元素构成。
在当代,中国的书法已经从传统的追求宁静、淡雅的审美风格转变成了从艺术的本质去看待和掌握书法的造型特点。
明快、精炼、酣畅淋漓和气势磅礴的风格也代替了清逸、静穆的古代风格。
书法相对于那些具有一定位置感的美术字而言,更具视觉的冲击力,所以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
将书法应用在平面设计中的经典案例很多,比如香港设计家靳埭强先生的作品多以汉字书法为视觉元素,大陆艺术家徐冰、谷文达、梁铨等人将则习惯将书法作为图形元素去设计和创作他们的作品。
2、图文混合构成。
图文混合构成即图中有文、文中有图,二者相互渗透融合。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日益成熟,这种构成方式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当今的平面设计中,而在成熟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图文的编辑工作也变地简单有效,能够完美解决图像的锐丽度、边缘的自然过渡等手绘阶段出现的问题。
在当今“读图”时代,设计中的图文组合应用越来越多,图文之间的相互弥补强化,相互映衬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视觉效果,使主题更加形象直观。
“中国银行的标志”是图文标志设计的经典作品,作为整个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主题,标志应该要能够直观有效地表现出该企业的核心信息。
在该标志中,设计者巧妙地将中国古代的铜钱的形貌和中国银行的“中”字结合在一起,图案中的 “中”字的“口”成为铜钱的方孔,表现地既简洁明了又直观形象。
3、文字图形化构成。
汉字的核心作用不再是信息识别,通过扭曲变形、抽象和装饰等手段来加强汉字本身的韵味,这时的审美对象则转移到汉了字或汉字笔划上。
作为图的基本元素哪怕只有一点和一横,我们也就顺其自然的联想到了曾在西方盛行的“极少主义”思想和“极少主义”绘画风格,图案中的元素显得非常简练但又充满了神秘感和浓浓的禅意。
4、中西文混合构成。
在当今时代,中西文化的鸿沟已经可以跨越,所以各行各业的设计师们瞄准国际动态,来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加国际化。
香港著名设计师陈幼坚先生秉承 “无领域界限”的创作理念,其融通古今、中西合璧的设计风格闻名于世,在他的设计作品也常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有机组合。
他的作品— “商业设计中的文化脉搏”,整个图案为一个“我”字,用英文字母“I”取代其中的一个笔画,再加上刻意的字体模糊化处理,就很好的表述出弱化设计中过于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观念。
5、象形构成。
象形构成就是通过把汉字与实际事物的某些特点结合起来造成共性形象,以表达标志字体所展现的含义。
虽然美术字体中的象形种类繁多,但在标志设计中一般可分为部分形象和整体形象这两种。
部分形象的构字部件由汉字原体(原笔划和原结构)和象形材料组成。
如今的读图时代,运用中国元素来进行设计历来是各设计大家关注的主题,尤其是中国汉字。
古往今来所焕发的青春朝气无不令当今设计师为之青睐。
除了中国本土设计大家之外还有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当红设计师已把设计的表现倾注于中国元素风格的探究上,并通过东西文化的交融,促使设计产生的灵感闪烁。
实践已证明这条路是通往设计之颠的成功路,是深层发挥设计之最高境界的必经之路,只因为这上下五千年的中国魂灵所跳动出的脉搏永远为设计界而涌动。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