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行时,报社有个周刊部——专做文摘周日出版,转载文章会给作者寄稿费。那时我常去这个相邻的部门翻报纸,那里订阅了国内所有活跃的晚报、都市报。我这个好学的新记者几个月就熟悉了国内各大报纸。几年后我离开那家报社时好像这个部门撤并了,网络时代文摘类市场率先缩水。再后来,付费转载好像逐渐稀薄了。
现在我做的新媒体“数据宝”,创办伊始就定位“不做转载”,“只做原创”。原因很简单,即便新媒体行业,也是信息过剩成灾,在这个用“信息大爆炸”都不足以形容信息超载的时代,除了平台型的新媒体,如果没有资源和能力做原创,别折腾做新媒体了。
但是,我们被侵权的次数有时多到离谱。微信公众号有“原创保护”,能一键投诉,且一旦用我们的内容多,对方的公众号会被腾讯自动设置为转载模式。这种版权保护下,“洗稿”——将我们的核心内容与其他来源整合为一篇——是常见的,但还能搜索发现。于是有更好的办法——将精华内容截成图来借用,你搜都搜不到。至于没有“原创保护”功能的微博、博客等,侵权无处不在了。
同事们说举报侵权的微信号,我摆手,“让他们用!(底线是保留我们的水印作为版权标志)”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版权时代”已经过去了,就像一些传统媒体被翻篇一样。
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你的内容有人看就不错了。
同时,精品内容的价值较以往更加凸显,更值得保护。窃以为, 知识产权保护也进入了“后版权时代”——并非不要版权,而是新环境下更复杂多样。知识产权的核心价值是激励创作和创新。互联网的核心精神是共享,我们都从中获益。两者之间天然会摩擦起火,互联网上复制传播成本几乎为零,一刀切封闭式的版权保护既不现实也于事无补。
后版权时代,知识共享的成本大为降低,知识产权的边界也更模糊。相比团队化的媒体和新媒体公司,单兵作战的自媒体某个爆款被侵权也常见且难维权。不管是大麦克风还是个人的麦克风,后版权时代保护精品内容,我想得两靠:
靠技术、靠法治。实际上,信息时代的版权保护比以前要好很多,以前版权利益被侵犯,你怎样才能发现呢?
是的,如果你没找到侵权的书报,根本就连被侵权都发现不了。现在技术不是问题,网络上要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在大数据系统面前随时可以监控,远比以纸为媒的时代要便利,不信您对大IP侵权试试?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