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起来高大上的“国家品牌”居然是个水货,而且涉嫌违法,不知那些花了钱买招牌的企业作何感想。针对“CCTV国家品牌计划”,市场监管总局昨日通报称:
广告用语使用“国家品牌”,实质就是在使用国家机关名义以及“国家级”禁用语,易使消费者以为“国家”为企业背书,对其产品质量、性能、功能产生误导性认识,造成不公平竞争。如果喜欢企服快车的文章,可以关注企服快车企服快车查询网,更多精彩的资讯等着您!报道一出,舆论一片哗然。上榜企业的“国家品牌”瞬间贬值,变成了一个令人尴尬的东西。而央视网的“CCTV国家品牌计划”页面,当天已经打不开了。
以国家名义为企业背书,普通消费者很难分辨个中利害。个别厕身其间的品牌企业,尽管在市场上早已声名狼藉,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就可以堂而皇之接着忽悠下去,继续蒙骗善良的人们。
这些年来,打着各种唬人旗号的品牌“评优”活动层出不穷,其中不乏赤裸裸的商业行为。只要给够了钱就能上,哪管这些企业是什么来头。多达两千余次广告违法、数十次被暂停销售的某药酒品牌,居然连续两年“荣登”所谓“国家品牌计划”,就足以表明此类评比有多么荒唐,靠巨额广告费轰炸出来的品牌到底是些什么货色。
值得关注的是,违法广告何止“国家品牌”一个?坊间时有耳闻的所谓“民族匠心品牌”、“中国质量品牌”,如果对照《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条款,也够喝上一壶了。拉大旗扯虎皮的“评优”乱象,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无良品牌借此镀金、洗白,踏实经营的企业要么不愿掺乎,要么付不起广告费、“评优”费,不得不靠边,被“代表”。有朝一日,如果市场话语权都被这类“国家品牌”所把持,才是莫大的悲哀。
好在,这个歪风终于得到遏制。市场监管总局已经明确作出表态,取消所有的著名商标、知名品牌评比。今后,在政府的企业信用公示系统上只有黑榜,没有红榜。
诚然,公开、透明的“评优”是好事。但在利益驱动之下,“评优”活动极容易变味儿,蜕变成一场又一场卖牌子的交易,而失去了应有的正面意义。品牌的“著名”或“知名”,消费者说了不算,卖牌子的机构说了才算,岂不怪哉?这些机构出卖了自己的公信力。
相对于种种“名优”品牌,更值得信赖的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口碑。办企业,多多少少都会出现各种问题,一块“金字招牌”无法遮挡所有过错,一旦出状况,首先背锅的就是发牌子的机构。想当年,三鹿奶粉还是“国家免检产品”,结果呢?
消费者的口碑是自下而上形成的,极少人为干预的成分,因而是可靠的。媒体、机构的“评优”往往可疑,因为容易暗箱操作。撇开“违法广告用语”不谈,就算是上榜的“名优”品牌多数实至名归,混进去个把不良企业也在所难免。如此以来,多数品牌反而成了垫背的,“评优”的价值荡然无存。
做企业,如同做人。真正“有料”、靠谱的,根本不会在意那些虚头巴脑的名号,却声名远播。
无论从事哪个行当,什么“著名商标”、“知名品牌”,都比不上一个好口碑。如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所言,“企业做得好,消费者的口碑就是你最好的红榜。”
只有黑榜的企业信用公示,赞成!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