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收到公民提出的审查建议后,向11个省、区、市地方人大常委会发出《对有关著名商标制度地方性法规的研究意见》,要求各地对涉及著名商标制度的地方性法规进行清理废止。然而,一些地方实施的“著名商标”制度,被全国人大“叫停”半年至今,仍在整改中“变通”继续认定。
实际上,实施20多年的“著名商标”制度,因缺乏上位法依据、利用政府公信力为企业背书等问题一度备受诟病。也因此,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认为,继续保留地方著名商标制度弊大于利,地方立法不应再为著名商标评比认定提供依据,有关著名商标制度的地方性法规应适时废止。
但是,“著名商标”却在“变通”中复活于世。比如,清理和整改不彻底,甚至有的地方“换名头”继续评。比如,3月1日,广东省著名商标评审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2018年度广东省著名商标认定工作的通知》;安徽也有类似做法。这种“变通”充其量是认定主体转变为行业协会。
其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17年4月就作出暂停著名商标行政认定的工作部署。而这也是发挥企业作为商标品牌建设的主体作用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使市场和消费者成为品牌价值的最终裁判者,更可有效规避政府评选认定著名商标、知名商标方式中存在的“越位”问题及相应风险。
诚如专家所言,行业协会上级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同时担任评审委员会成员,“监督者和被监督者实际是同一拨人”。由此不难想见,评定的公信力必然容易受到影响,公众对政府部门监管的公正性也会产生疑问。从本质而言,著名商标终归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也因此它没有“存活”的必要,更须谨防其通过变通实现“复活”。
更何况,于企业而言,要想在市场中立足,并实现长久繁荣,未必需要靠“著名商标”来标榜自己。西安“电缆事件”就是最好的佐证,涉事电缆就曾被评为“陕西省著名商标”。企业最好的“商标”归根到底是依法诚信经营,是质量过硬的产品,更是心贴心的售后服务……背离这些,一切华而不实的光环,只能是坑人害己“玩意儿”。杨玉龙
来源新浪新闻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