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我开始让学生们在课前朗读法典——那些将在课堂上讲授的法律,例如《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作为课前准备活动,朗读法典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它使同学们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内容上。另外,因为有琅琅读书声的“引领“,我永远不用担心会走错教室。
2014年秋天,我刚调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就碰到一位年轻同事因健康原因不能上课,我便接任了她的部分业务——给一年级法律硕士研究生讲《著作权法》。
我记得,上课的地方是学校西十二教学楼上的一个阶梯教室。教室实在是太大了,几十个人坐在里面,仍然显得空空荡荡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在那所充斥着各种新技术实验室的著名学府里推行法律朗读的实验。
有一天,朗读之声停下来的时候,我突发奇想,说:“我们为什么不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到永丰广场来一次公开的法典朗读呢?”
这个想法立即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呼应。课后大伙儿就行动起来了,分头跑校内活动“批件”,落实广告、场地,订购法典等等。另外,考虑到班上的学生人数稍微少了些,还要召集一批志愿者。
各项工作都有序地展开,其中找志愿者的事也比预期的顺利许多。我事后想,这可能跟自己在开学之初应邀作为教师代表在迎新会上做过发言有关。当时我把这些刚刚走进华科、有时还会在校园里“迷向”的同学比作“无所不能的变形金刚”,颇给大伙儿鼓了把劲。
除了负责创意和经费,我主要做了两件事——用毛笔写了很多次“法典之声”四个字,挑出勉强可用那一张,让学生拿去刻成印章。他们把它盖在每一册法典上。另外,还用华科的标准信封制作了一批“首日封”。为了获得院里的支持,我向法学院学工组年轻的负责人了解了一些校内的规矩,并向他详细解释了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1月10日下午是最后一次课,那天,大家都穿得比平时更正式一些。我按计划提前完成了授课任务。接着,志愿者们陆续进入教室。因为考虑到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朗读过法典,就先在教室练习了一两遍。
然后,近百人离开了教室,像过节一样,热热闹闹地穿过了开阔的校园,涌向校内的CBD——喻家山脚下的商业广场。
那里,平时只有公司路演的舞台上早就拉好了全新的横幅:“法典之声——法学院《著作权法》结课仪式”。
同学们分两次先后登上露天舞台,在领读的指挥下集体朗读了《宪法》和《著作权法》的部分条款。
活动全程持续了近一个小时,引起了许多路过的人驻足、围观。
至今仍然有一个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一位年轻的母亲,推着婴儿车,悠然自得地从广场穿过,她和她的宝贝的背景就是站在高处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法律人和围观的人群……此情此景,没有“人民的广场”更适合做那块并不太大的土地的名字了。
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进行时,不仅学院学工组的老师来了,学校法制办的一位主任也到场。他们说,这场景仪式感很强,比摆张桌子普法好多了。他们现场当即商定,为马上就要到来的首次国家宪法日活动定制这个节目。
活动结束后,各方面反馈的意见都很积极。作为倡议者,我看到了自己的想法变成事实的全程,并被同学们的热情所打动,于是又自费安排订购了一批巧克力,分发给当时在场的师生们。
我相信,那一届同学中许多人毕业离校时的行囊里,会挤压着一册薄薄的法典,它记录着一群追梦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异口同声地朗读法律的难忘景象。在那个由蓝天白云衬托着的下午,在那个以灰色为主色调的校园里,神圣的法律从他们青春的喉咙里表达出来了,震惊了梧桐树上的鸟儿。
在那一刻,共和国的法典,不仅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而且也是芬芳的!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