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税是政府因向银行透支、增发纸币来弥补财政赤字,降低人民手中货币的购买力,被喻为“通货膨胀税”。

它一般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执行经济政策的一种工具。

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特别是30年代大危机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已无法“自行调节”,从而要求国家承担起干预和调节经济的责任。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造成资本主义国家各项财政支出的大幅度增长。

但由于财政收入不能相应增长,国家预算便经常发生赤字,甚至连年发生巨额赤字。

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除了增加税收和借债之外,就是通过向银行透支而增发纸币。

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国家增发纸币虽然可达到取得一部分财政收入的目的,但势必造成纸币贬值,物价水平提高,从而使得人民用同额的货币收入所能购得的商品和劳务比以前减少。

由于它实际上是政府以通货膨胀方式向人民征收的一种隐蔽性税收,所以称“通货膨胀税”。

通货膨胀会扰乱正常的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持有者为了少受损失,尽量使货币早些脱手,换回所需物品。

在通货膨胀最严重时期,会出现盲目抢购,从而造成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加剧通货膨胀状况,妨碍经济的稳定发展。

因此,现在各国政府通过增发通货来弥补财政赤字的办法已很少使用,有些国家还利用金融制度加以限制。

如美国的货币发行由联邦储备银行掌握,而联邦储备银行不隶属于总统,所以财政赤字无法通过直接增发通货弥补。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税是指在通货膨胀条件下的一种隐蔽性的税收。

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时,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人们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纳税人应纳税所得自动地划入较高的所得级距,形成档次爬升,从而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

这种由通货膨胀引起的隐蔽性的增税,被称之为“通货膨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