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仅从厂房和设计开始,还要在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在销售产品时,要利用期货市场交易控制材料、能源的采购成本,同时注意规避价格风险,不使产品价值亏空,实现企业的正常利润,实现价值消耗与补偿的统一。

一、建立完善成本控制系统

由于成本控制的对象不同,其控制可分为产品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资本成本控制、环境成本控制等。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体系,首先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管理要求、不同生产组织体系确定成本控制对象。然后,根据成本控制对象,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成本控制体系。

在产品制造业中,一般将产品成本、作业成本、责任成本和质量成本作为主要控制对象,根据不同的控制对象建立成本控制系统和子系统,以保证成本控制系统实施多元化的管理目标。

在商品流通企业中,一般以商品成本为控制对象,建立采购价格、采购运输成本、商品持有成本、商品销售成本、信息处理成本等控制子系统。商品流通企业也需要全面落实成本控制目标和责任,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实施有效的实时控制。

服务业一般以服务成本为控制对象,建立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的管理机制。服务成本控制系统,企服快车面要有效避免损失和浪费;

另企服快车面,要避免在降低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服务成本。

二、强化成本预算约束

在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成本预算是根据销售预算、生产预算和利润目标进行综合平衡后形成的。为了使预算编制先进合理,保证预算的完成,需要建立各项成本费用的预算标准,并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同时可以根据市场环境和企业内部变化进行修订。为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应尽可能建立弹性成本预算,并对成本预算实行定期零基预算调整,以确保成本预算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推行质量成本控制

质量是为保证必要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而发生的成本。一般包括:

(1)内部损失成本。指因生产不合格产品而发生的费用,以及该部分产品在出厂前发生的修理、再加工、复验等费用;无法利用的废弃费用、故障原因调查费用等。

(2)外部损失成本。指缺陷产品转移给顾客后发生的费用。例如,不合格产品的修理、回收和更换费用,因不合格产品造成的客户损失的赔偿费用,以及对涉及损害的人员的处理费用等。

(3)外部质量保证费用。指为顾客提供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和数据所发生的费用。质量还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

质量控制的理念不是单纯的降低成本,片面追求企业的一时利益,而是从企业长远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角度,将成本控制与保证必要的产品质量联系起来,从而保证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四、实行定额成本管理

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中最常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它是用定额(材料消耗定额、劳动定额、人员定额、费用定额等。)来控制各种达不到成本的消费,从而降低成本。

成本定额控制的实施可以与责任、考核、奖惩相结合,使成本管理真正落实到所有员工和产品形成的全过程。还有与此配套的“配套发行系统”。是指在产品投产前,组装企业根据产品的批次数量和消耗定额,在仓库配齐后,一次性将所有产品送到生产单位。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丢失或损坏,需另写一份申请表,报相关部门审批后再进行处理。这样可以有效控制浪费和损失。

五、实行全员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在企业员工管理活动中,需要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责和责任设计相应的成本目标。在实施全面成本控制的过程中,首先要划分成本控制主体,根据企业生产过程的特点和职能部门及各类人员的职权,将企业划分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形成一个纵向和横向的控制体系。

在实施控制责任时,首先根据成本的性质和责任主体的责任。把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可控是相对于不可控的。从这个责任主体来看,某项费用是不可控的;而它对于另一个负责实体来说可能是可控的。就企业而言,内部费用应该是可控的。就责任主体而言,负责控制的成本和费用只能是自身发生的可控费用,否则他很难负责控制。

产品成本是在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要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必须实施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价值链的概念,从而将对成本的全过程控制延伸到企业之外的————供应商和客户。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其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过程中活动的集合。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价值链来表示。

企业价值链活动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活动基本包括内部物流、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外部物流、服务等。辅助活动包括采购、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等。这些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迈克尔波特认为,价值链不是独立活动的集合,而是由相互依存的活动组成的系统。价值链中每一项价值活动的方式都与其他价值活动的方式相互关联。

(来源:会计联盟超级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