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服装企业在江苏注册 “衣时尚” 后,发现山东某企业使用相同名称。两地工商系统均未提示重名,但江苏企业仍以 “不正当竞争” 起诉。法院审理后认为,虽两地相隔较远,但 “衣时尚” 在华东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山东企业构成侵权,需赔偿 8 万元。这一案例揭示了跨省重名的法律认定逻辑。
1. 法律认定的核心要素
- 地域影响力:若名称在目标市场具有知名度,即使跨省也可能构成侵权。如上海 “伊利特” 在相邻地区具有影响力,被告被判更名。
- 行业关联性:同行业企业名称重复,即使跨省也可能被认定为混淆。如重庆某汽车生活馆因使用 “盛辉” 字号,被福建物流企业起诉。
- 主观故意:若企业明知他人名称存在仍使用,可能被认定为恶意攀附。某科技公司因抄袭北京知名企业名称,被判赔偿 20 万元。
2. 典型案例对比
案例判决结果核心依据上海伊利特 vs 昆山伊利特被告更名并赔偿 10 万元名称在相邻地区具有影响力,构成混淆福建盛辉 vs 重庆盛辉驳回原告诉求商标未突出使用,无混淆可能性北京九牧王 vs 香港九牧王被告赔偿 254 万元名称与驰名商标冲突,构成侵权
3. 法律依据与政策变化
-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明确跨省名称需避免混淆,企业可向法院或登记机关申请裁决。
- 《商标法》:若名称与注册商标冲突,可能构成侵权。如某企业因使用 “快鸭” 字号,被商标权人起诉。
- 最新政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授权 8 省份处理不含行政区划名称,企业需提交跨省经营证明。
4. 企业应对策略
- 风险自查:使用 “天眼查”“企查查” 等工具,筛查跨省名称重复;
- 商标布局:将字号注册为商标,强化法律保护;
- 争议解决:收到侵权通知后,及时协商或通过行政裁决解决。
数据启示:
- 2024 年跨省名称纠纷中,73% 的企业因未注册商标败诉;
- 金融行业因名称重复引发的诉讼,平均赔偿金额达 85 万元。
跨省重名的法律认定需综合考虑地域、行业、主观意图等多重因素,企业需建立名称合规审查机制,避免因名称问题陷入法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