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朱素萼,原本没想过要做律师。她爱好书法和绘画,于是想学艺术,为此,她还在苏州的一所术学校,读了一年书。最终决定不以艺术为职业,原因是她发现,艺术家'...
年轻时的朱素萼,原本没想过要做律师。她爱好书法和绘画,于是想学艺术,为此,她还在苏州的一所术学校,读了一年书。
最终决定不以艺术为职业,原因是她发现,艺术家都很穷,如果以此为职业,她就永远不能经济独立,就永远要依赖他人。
在那个年代,为了做一个独立的人,把自己的爱好完全抛弃掉,还是很值得称道的。她那时候甚至想,自己这一辈子可能不会结婚了,因为按照传统的三从四德观念,这些都是影响她独立的因素。
朱素萼没有后悔自小做的这个决定。事实上,作为中国第二批律师,朱素萼做得非常成功。但另一个不结婚的想法,就没有如愿。朱素萼后来还是结了婚,因为随着时代巨变,她找到了“不影响独立的婚姻”。
可对于自己的另一个决定,朱素萼就悔不当初了。
这个决定是,当一名作家。据她讲,小时候,她读了很多古书,到高中时,她又看了很多新时代的书和杂志。而从她的文章经常被贴在墙上这一件事情来看,她的底子不差,因为“很少有学生的文章会被选中贴在墙上”。
当然,这件事,朱素萼是一直到了自己在“反右”斗争中被困,几年时间里无所事事才后悔起来。她说,如果选择当作家的话,那几年时间里,她可以呆在家里写小说,出几本书。
“我会养活自己”
朱素萼的父亲,是清朝举人,民国时,在常州城里做银行经理。而母亲,朱素萼说,只是“识几个字”。
“我并非出自书香门第。”对于自己的家庭,1901年出生的她如此评价。
朱素萼认为,自己以及家里的七个兄弟姐妹都读书,是因为父亲思想很开放,认为男孩和女孩都应该读书。朱素萼是三女儿,也是家里唯一一个读了大学的女孩。
相比父亲,文化程度很低的母亲,原本理应思想不太开放的母亲,至少也没有太强求子女们坚守传统。
朱素萼回忆,小时候,母亲给姐妹缠足,也给她缠,但朱素萼明显不乐意。于是,早上朱素萼的脚被缠起来,晚上她自己就已经给“松绑”了。
13岁那年,母亲抱怨说,你不想裹脚,我就随你,你将来别想嫁出去。对此,朱素萼似早有准备,她说,我嫁不出去,无所谓的,我不会吃你的,我会养活自己!
辛亥革命后的第四年,也是民国的1904年,朱素萼和她的姐姐一起,去了武进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这是一所“洋学堂”,学生不多,有的父母觉得孩子在“洋学堂”会学坏。
不过,朱素萼没学几年就辍学了,原因是母亲病了,希望朱素萼能在家陪着她。一陪就是好几年,回忆起这些年,朱素萼说自己“挺不高兴”。
“有一次,我的老师给我父母写了一封信,问我为什么这么久了,还不去上课。我母亲和姐姐试图把这封信藏起来,不让我看,但我发现了。读了这封信以后,我哭了。”这之后一年,五四运动爆发,她决定离家出走。
朱素萼去了上海,在那儿先是读爱国女中,接着读了4年上海法学院(原名上海法科大学,系上海财经大学前身)。
“为什么女人就该被压迫”
朱素萼觉得,自己小时候的这番性格,与见识了家里不少亲戚命运有关。
“我看到亲戚家里都是男人压迫女人。”朱素萼的妈妈,有两个妹妹,都嫁入了名门望族,但遭遇并不佳。朱素萼说,她们的丈夫赌博,吸鸦片,还和别的女人一起鬼混。
朱素萼知道这一切,因为这两个阿姨(母亲的妹妹)经常找母亲哭诉。
“看到阿姨们的痛苦,我不禁想,为什么女人就该被压迫,被虐待?她们不也是人吗?清朝的封建制度还在,妇女就仍要受压迫。哭过后,我对自己说,不,这不对。为什么女人要被欺辱?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学法律。法律有什么用?保护女权,伸张女权。”
这是朱素萼在自己90余岁时,回忆这段时光的一段话。显然,女权这个词,是在五四运动后,才出现。
相比父亲思想上的开明,朱素萼在思想上其实是更为彻底地与传统做斗争。一个例子是,朱素萼的二姐,因为只看了照片,未看真人,答应了婚约。等见到真人时,很不喜欢。
父亲于是拍案而起说,去衙门抬她吧!但媒婆说,如果你不守婚约,你女儿就要坐牢。父亲于是就退缩了,不得不兑现约定。这事若换了朱素萼,就铁定不会嫁。
但在接受新思想之前,她的这番性格,只会被家人说成是倔强。就如同她对于自己离开学校,郁郁寡欢,但没法表达。毕竟,在当时的年代,孝顺父母是女儿的义务。
直到新思想进入她的脑海,她才开始用新眼光来审视当时的情况。问题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我应该履行自己的义务吗?”而是变成了“我应该继续受控于父母吗?”离家出走,也是由于新思想的影响,而在此之前,这是以往的年轻女子从来不敢做的决定。
“专门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
朱素萼明显为自己去上海的这个决定感到兴奋,而这次移居,在很大程度上为她未来的独立生活,提供了可能性。
她的二姐读完了师范,留在了家乡,又不情愿地被轿子抬走,陷入了包办婚姻。相比之下,朱素萼在上海,可以“选一选”,而且她32岁时跟自己选的男人结了婚。
在当年常州这样的小城里,违背婚约的女人,会被社会遗弃,这也是朱素萼的父亲不得不强迫她姐姐完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后的上海,无数的年轻男女都逃出了包办婚姻,在那里得到了庇护。
朱素萼是上海法学院第三或第四批女毕业生,比她早两年毕业的学生,比如史良,是中国首任司法部部长,生前还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
1930年,朱素萼大学毕业,开始从事律师职业。在她印象里,她的女同学从事律师业的不多,除了她,还有一个。其他的,有的做了法官,有的直接嫁人。
据她回忆,那时候,她做律师的收入非常高。具体多高,可以从同时期另一位女律师郑毓秀口中窥见一斑:
办大马路(今南京东路)某房屋拆迁一案,收入为当时跑马厅赛马的头奖。而当时,跑马的头彩,从最初的10万元,涨至22.4万元。朱素萼彻底实现了小时候心中“幻想”的经济独立。不过,据她说,她又与别的律师不同,她不收穷人的钱。“一些辩护律师,如果你不给他钱,他是不会出庭的,他们每次出庭都要收两百块大洋。我从来没有那样做,史良也没有。”
相反,朱素萼愿意主动提供法律服务。从上海律师公会留存下来的法律援助案例记录来看,朱素萼专门为妇女提供法律援助,而当时在上海律师公会接受法律援助的当事人中,女性占了较大比重,尤其是那些被家庭抛弃的女性。
朱素萼不仅把自己看作新世纪的职业妇女--女律师,而且也看作是妇女运动的活动家。
实际上,在大学期间,女权主义就已高潮。大学毕业后,朱素萼创办了中华妇女国防会,担任会长,还担任了当时的政府妇女机构及上海妇女救济联合会的委员。
那时候,朱素萼30岁出头,便和几个女委员去南京请愿,希望政府给妇女更多的国会席位。这次请愿,因为抗战不久后爆发,而成了泡影。
朱素萼于是毅然决定参加抗战。她组织妇女收集衣物,帮助难民,还开了一门救援训练课,组织女学生参加。据她回忆,那时学生很爱国,不需要动员,她们就自愿前来提供服务。
这期间,朱素萼接受了很多捐赠,这些捐赠,最后被用来购买衣服、香皂、牙刷、牙膏、毛巾、袜子等。朱素萼借了缝纫机做大袋子,把所有货物都放进去,然后送到何香凝家,由何将货物全部送给新四军。
1938年,朱素萼创办了《中国妇女》杂志,并担任杂志编辑。她回忆,杂志也经常有投来的稿件凑不成一期的时候,她就自己写,写了很多。这本杂志,在1941年日本人占领上海公共租界后,就停了。实际上,根据《上海出版大事记》的记载,朱素萼还创办了一份《妇女时代》的刊物,但只出版了一期。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