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混合动力车辆的发动机运行时间过短,碳罐吸附油气不能够及时被脱附,因而极易出现碳罐过载的情况。”除了换高压油箱,行业还有两种改进方法:
1是扩大碳罐容量,但增加成本的同时,安装还会受限于底盘布置;
2采用NICRO(Non-Integrated Refueling Canister Only,非整体仅控制加油排放碳罐系统)蒸发排放系统,但增加大量零部件成本,同时性价比低。
比亚迪的这件专利,突破以上解决问题的思路:
电动模式时,根据预先建立的碳罐吸附模型确定碳罐吸附量,当碳罐吸附量大于预设值的情况下,将电动模式切换为混动模式以进行碳罐脱附。
简单来说,炭罐吸附模型警示时,切换成混动模式,像燃油车一样解决燃油蒸汽,还不增加零部件成本。
图:相关专利2,来源:知产宝数据库
专利3:混合动力汽车燃油蒸汽排放控制系统和车辆CN211202150U;
专利4:一种碳罐脱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电子设备及车辆CN114109661B;
专利5:一种油箱隔离阀及燃油箱控制系统CN216714564U。
这三件专利本质上都是检测和控制模块开启阀门,实现对燃油蒸汽的处理。
从比亚迪专利技术提供的解决方案看,它确实有可能——在不使用高压油箱的情况下,解决长城举报的“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问题。本次举报事件可能是一件“技术乌龙”。就是说长城做不到,整个行业做不到,不代表比亚迪做不到,这或许是比亚迪声明中喊出“不像有些同行想的那么简单”的底气。
当然,长城举报比亚迪事件盖棺定论之前,猜想不止“技术乌龙”这一种。
04.关于比亚迪其它猜想
为什么还能有其它猜想?因为长城并不只是玩嘴炮,并不只是因为比亚迪部分车型没用高压油箱,就说后者存在问题。
长城汽车付诸了行动,掏钱买了“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然后交由中汽中心(天津)进行相关项目检测,得到不合规的结果才举报。
为什么比亚迪有相关的专利技术方案,这两辆车还是没通过检测?既有可能是比亚迪说的送检状态不对头,也有可能是相关专利技术方案,效果没有预期的那么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专利中,只有专利检测和控制模块开启阀门的三件获得了授权。专利1和2“CN115139780A,CN113815599A”,即看起来更先进的冷却液和吸附模型控制车辆行驶工况(电动或是混动)方案,目前还处于实质审查阶段,其“创新性和实用性”是否过关还不得而知。
此外,外界还有这样一种说法——比亚迪核心技术之外的领域都是能省则省的成本导向,为了价格更低,便于车辆销售。这让长城非常不忿!因为长城核心技术可能不拔尖,但它用料实在,车子皮实有口皆碑,与比亚迪完全是两种风格,所以它会出来举报。
比亚迪是否在成本与品质的平衡中偏向前者,这有待于官方给出最终的结果。
05.什么是“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情”
昨天比亚迪的声明,在外界引发热议。不在于与长城针锋相对,而是最后三句话:
新能源事业发展至今,相当不易!中国品牌成长至今,也相当不易!希望大家多做有益于行业,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情!网络一篇批评之声:比亚迪能否代表中国品牌,比亚迪走菊厂路线,说事就说事不要情绪化……
值得拿出来讨论的是,究竟什么是有益于中国品牌的事情,笔者认为有三点:
第一是对消费者良心厚道。这点比亚迪可以做得更好,去年比亚迪唐DM两次召回,一些话不吐不快——召回数量从9663辆变为52928辆,一下增加448%,显然是对隐患车辆排查的不够彻底。
第二是勇于面对挑战。一切凭真本事,不掺杂情绪,不拿盘外的事情说事。赢得挑战的企业,自然能获得更好的行业声誉。
第三是建立合规标准。车企不仅要建立技术标准,还更要建立合规标准。好的技术可以让企业跑得更快,好的合规可以让企业跑得更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知产力立场)
图片来源 | 网络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知产力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1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知产力
0收藏+10评论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微博
返回顶部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登录后参与讨论
评论区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