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造成我国目前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的日渐突出,故而由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模式向环保高效率发展模式转型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

校园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发展的硬件基础和主要载体,我国学生均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居民的人均能耗指标。

尽管我国在建设绿色校园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目前的进展多是针对绿色校园方面的整体规划、校园建筑设计及技术的相关研究。

高校校园的建设不仅有建筑设计的绿色需求,还有社会教育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校园建筑“硬件”的不断优化、绿色,但校园建设没有达到与其匹配的预期节能效果。

2016年,教育部发出的《中国绿色校园发展倡议》中,正式将软环境建设作为绿色校园2.0时代的内在驱动力,以制度、知识、教育等非物理环境为核心的软环境建设成为绿色校园的概念内核,软件节能、行为节能成为绿色校园发展突破瓶颈的有力抓手。

由此可见,绿色校园软环境的构建与发展是进一步加快绿色校园进程的关键,而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则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本研究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基于大学生视角,从日常生活、学习方面,考察宿舍、教学楼、食堂等建立评价体系指标。

1 研究方法及实证分析

1.1 评价体系构建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建立了以校园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管理、绿色教育和绿色人文等多个指标为评价依据的绿色校园评价体系。

绿色校园是绿色社区的缩影,不同研究者基于不同角度建立了绿色校园的评价体系,由社会各方资源参与的绿色校园生态体系,将有助于解决建设绿色校园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根据新时代对绿色校园的要求,结合相关政策准则,本研究基于大学生视角,选择绿色环境、绿色教育、绿色文化3个维度,将一级指标细分为9个二级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表1)。

表1 绿色校园综合评价体系

Table1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on Green schools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内容

绿色环境绿色交通公共交通工具、共享单车等

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活用水的多次利用、雨水的收集利用等

电能消耗程度教室照明多媒体设备的合理使用、宿舍用电限制、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等

绿色教育师资配备具备从事绿色教育所必须的绿色知识、能够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等

课堂教育满足不同专业学生需求、开展节能节水课题的研究等

实践活动绿色实践活动

绿色文化绿色理念生态文明观、可持续发展观念等

绿色生活绿色行为、风气的养成等

绿色精神培养行为习惯、学习绿色事迹

1.2 构造判断矩阵及确定权重

确定各层次各因素之间的权重时,参照Saaty给出的9个重要性等级及其赋值(见表2),建立相应的因素集,根据矩阵中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对同一层级的指标进行两两对比,按照重要性评定,评定过程中参照得出一级指标的权重判断矩阵,二级指标同理。

1.3 一致性检验

对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判断所得的权数是否合理。

此研究中采用的是常用一致性指标CI检验,其中一致性指标CI计算公式如下:

(1)

(1)中,指代最大特征根,n表示n阶一致阵的唯一非零特征根。

使用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度量不同阶数判断矩阵的一致性。

这里的RI为标准参考值。

CR为一致性比率指标,定义如下:

(2)

(2)中,当CR

0.1时,表明权重指标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权数分配合理;当CR

0.1时,表明权重指标不具有一致性,需要调整判断矩阵。

1.4 算例

下面以表3所示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为例,得出相应结果。

通过线上及线下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多所高校约600名师生,根据建立的指标对绿色校园进行打分,评价专家对每两个因素相对重要性进行定性描述,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一级评价指标权重

Table 4 Weights of first-level evaluation indicators

评价指标绿色环境绿色教育绿色文化权重

绿色环境120.50.310814

绿色教育0.510.50.1958

绿色文化2210.493386

按照上述一次性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得出相应的一次性检验指标值:

CI=0.026811

RI=0.52

CR=0.051559

0.1即通过检验,1级评价指标权数分配合理。

由上述数据分析可得,绿色文化的权重高于绿色教育和绿色环境,绿色环境次之。

基于大学生视角,绿色文化是绿色校园建设的重点部分,当绿色行为等观念的养成后,则需要加强实践,将理念付诸于行动,在实践中不断巩固生态文明观。

对于绿色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则需要从学校提供的绿色环保相关教学资源中得到解决,还可以通过参与绿色校园相关研究或课程,不断完善与细化和谐、低碳、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

2 优化绿色校园评价体系建议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我国传统行业、现代社会发展的必要方式,优化绿色校园评价体系,将有益于我国社会大环境、小环境的健康发展。

2.1 找准绿色校园发展重点,定位发展方向

从学生自身角度分析绿色校园的评定时,不同的指标权重不同,高校也需做出相应的投入。

本研究实验分析得出在绿色环境、绿色教育、绿色文化三个指标中,绿色文化权重较高,高校应明确绿色校园发展瓶颈,把握改进绿色校园发展的重点,在绿色校园建设时应更多的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及生活理念的建立工作,积极倡导与指引学生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此外,不同校园由于其地理、规划方案等因素影响, 对绿色文化的细分方面是不同的,不同高校的发展进程也不尽相同,因此,高校应因地制宜,根据自身发展进程,定位重点发展方向。

2.2 提高宣传质量,打造特色推广

研究结果表明,文化发展是推动绿色校园发展的关键推动力,而绿色文化发展内容是整体建设是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高校在建设绿色校园的过程中,要继续发挥前期工作的优势,同时也需做好校园调研,了解学生情况,有效地进行呼吁推广;结合校园情况,可开设相关文化宣讲等活动,打造多层次、特色绿色校园建设。

2.3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改进发展规划

反馈机制是检验绿色化程度的一个重要环节,以大学生的反馈信息来来优化绿色校园评价体系,完善反馈机制,帮助检验绿色校园措施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总体提高决策效率。

3 结语

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益突出,仅仅依靠加强校园绿色硬件设施的建设不能满足绿色校园的发展需要,校园软环境建设发展尤为重要,以软环境的主角----大学生的视角来完善绿色校园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使其评定更加完善、更具有客观性,也能检验评定结果的真实性,从而发现绿色校园建设中的更多问题,并可以此为突破口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推动绿色校园建设进程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