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融资杠杆,巴菲特老爷子的态度直截了当,想破产?上杠杆。世人奉为警言牢记心中,皆视其为出山猛虎,唯恐避之不及。
但咱们的孔老夫子也有一言,听其言而观其行。大白话是,不但要看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
一篇名为《巴菲特的Alpha》的论文有此结论:巴菲特的历史平均杠杆率为1.7倍。
如何理解巴菲特前后矛盾的行为呢?对待融资杠杆,是否应该持一面倒的意见坚决反对呢?答案依旧需要进一步的挖掘。
一、融资杠杆的基础要素
巴菲特的杠杆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伯克希尔3A高评级下的债券融资、保险业务的浮存金以及利用税收减免为部分资本开支的融资、衍生品合约负债和应付账款。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成本低时限长。
以负债中占35%的浮存金为例,其成本仅约为1.72%,比国债利率还低3个百分点,且有持续现金流覆盖应还款。
而国内融资普遍默认利率为8.35%,融资比例1:
1,期限不超过半年,单次展期亦不超过半年,次数不超过3次。
可股票的长期合理收益率才8%,加上交易费税费等,国内证券融资的长期结果大概率是稳亏不赚的,最后就只剩下短期投机的末日狂欢了。
二、杠杆的安全边界
还是巴菲特老爷子说的,投资股票要做好下跌50%的准备。即2倍杠杆后的理论平仓标准。
但实际上当维保比例(总资产/总负债)达到130%时,就有可能触发强制平仓,也就是说要应对50%的波动,杠杆率不能高于1.625倍。
可当市场在众人的幻想中冲向天际时,杠杆的安全边界早已被抛之脑后。
例如15年的杠杆牛,3或5倍杠杆随处可见,甚至10倍亦企服快车人在。10%的波动就足以让这些疯子感受到末日来临的恐惧。
然而现实是,上证自2015.6.12的5178点到2016.1.27的2638点,最大跌幅达49%。
即使不考虑130%的维保比例和利率成本,结果也显而易见,
即高位敲定的2倍以上杠杆,全军覆没。
三、高杠杆长期运作的土壤
对于大众而言,杠杆的运用场景更多集中在购房上。目前房地产政策放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都有所下调。
非限购城市首付比例最低可降到2成,自带5倍杠杆,5年期以上LPR报4.3%,利息成本进一步降低。
遥想当年,中国商品房平均售价自2006年至2020年增长2.93倍,复合年利率达8%。
在购房成本较低且自带杠杆属性的情况下,房地产迅速发展,走出了十年长牛。
而我国家庭债务占GDP比重也从2006年的11.5%增至2021年的61.4%,增幅达5倍有余,居民杠杆率快速拉升,其中房地产抵押贷款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那为何购房的高杠杆能游离于安全边界之外,长期推动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呢?
原因有很多,无维保比例限制的强平措施,严审查下的富余现金流,长时限的低利率成本,和持续向上形成自洽的房价走势等等。
无强平机制才能忍受波动,再以现金流维持长期低利率贷款的杠杆功能,房价的上涨便慢慢成为了上涨的理由,形成脚踩脚上天的奇景。
四、总结
短期投机自取灭亡,只有基于长期的合理增长才可持续,而一个好的融资杠杆也必然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如若同时具备低利率和长久期两项基本属性,也就算初具风采了。
而在强平机制影响下的杠杆率,要充分考虑市场大幅波动的可能,尽量维持在安全边界1.625倍以内。
当然如住房商业贷款,没有强平约束,对于波动有更大的忍耐力,但为维持贷款的长期属性,需要保证持续富余的现金流,同样会压制杠杆的使用。
融资杠杆本身只是一个工具,只有当搭配不同属性后,才会呈现优劣之分。
诚然低利率、长久期的低杠杆水平融资,对于秉持长期理念的投资者来说,是份绝妙的礼物。
尽管显然现实常不可得,但也至少说明,融资杠杆并非一无是处的。
以三个属性作为衡量的标准审视市面的融资产品,也就拨得云开见月明了。
-END-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