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论文是我们混学术圈必备的傍身之物,在所有评聘毕业的条件中,核刊论文从来都不会缺席。在当下的这种环境中,学术大佬不会有什么感触,因为他的约稿已经多到写不完了,而真正会感觉到痛苦的恰恰的青年学者。
在一些青年学者的采访中,有学者反馈,“当我获得PhD的时候,我已经感到耗尽了所有的精力。我需要休息一段时间,可是3年5篇的SCI政策没有给我一分钟的缓冲,我觉得我快崩溃了。”
青年学者面临学业/教学的繁重任务,还要完成高质量文章,压力确实不小。我特别能理解大家希望能够快速同时保质保量去发表论文的诉求。那么,如何缓解学术发表焦虑呢,我在这里给大家提几点建议:
01
我个人认为我们一定要抱着学习和成长的心态去看待论文发表。
我始终认为论文是一个人潜在知识的外显,并且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刚接触论文写作时,文笔是青涩缺乏深度的,在一篇篇论文的写作中,慢慢积累各种的认识和理解,最后获得长久的进步——发出来高水平有影响力的文章。
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看待别人对文章提出的意见。文章写出来就是让别人看的,没发表的时候拿给同窗、导师、同事看,发表以后拿给编辑、读者看。如果有人认为你的文章晦涩难懂,或者逻辑不好,不能很好理解文章的内容,那一定是学术表达的问题。通过跟各种各样人的对话,我们会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表达能力。这都是一个越挫越勇的过程。
现在的很多学者,一收到拒稿就陷入自我怀疑之中,这样是不对的。潜在知识外显的过程中,是可能、必然会存在不成熟、被误解的状态,我们应该积极去面对,去纠正,去提升。
02
只要你选择发论文,就一定会存在拒稿的情况。你发的文章越多,被拒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包括我个人,也是经常会遇到那种秒拒的情况。
我个人认为,面对拒稿,我们除了要提高自身的抗压能力。更应该做的,是去扩大论文发表的分母。假设你明年评职称,需要发表3篇论文,那你至少要有1.5倍的论文,大约是4-5篇的成稿,在等待审阅。
很多学者就是把命运寄托在一篇文章上,请问你如何能保证这个文章一定就能中呢?如果你只有一篇文章,你将会惦记这篇文章的走向,再没有其他出路。万一多个期刊拒稿,那你也没有可以替换的文章,没有退路。这样做的结果,大概率就是到了考核期,文章没发出来,自己“非升即走”。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逼到这种境地?风险真的太大了!
03
我个人认为,论文发表主要在两点,一个是要把文章质量做好,另一个在于你的文章是否能被编辑看到。
文章是个人学术涵养的文字版外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升上去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和练习。这里我想多说一下第二点,我们要创造跟编辑对话的机会,让文章能够被编辑看到。
我们可以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在各种各样的场合碰到编辑或者大牛,都可以把文章拿出来做个交流。可能刚开始你的文章不是那么好,经过编辑的提点,可能会有一个大的升华。如果你的文章真的好,又不适合在这个编辑的期刊上发表,他也可能帮你举荐,这就到达了我们的最初目的。
跟编辑对话,第一是增加自己的人脉关系,去向他们学习;第二是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第三是推销自己,先要让编辑看到你,记住你,从认可人到认可文章,那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的编辑,很多已经不写文章了,但是他们在工作中会有很多好的想法和选题。如果他们自己不写,一定会把想法交流出去,鼓励他人进行写作投稿。这也是一个获取选题的捷径。
04
写论文不难,难的是开始写论文。在写作的道路上,你将会有一百个理由让自己不动笔,但是只要开始写起来,就一定是最好的。
抛开论文写作,“坚持”本身就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很大的影响。首先你会更加的淡定,你会更加的不焦虑,你会更加的自信。你在面对很多事情的时候,你的容错能力就会很强。因为你知道你自己是一个坚持的人,你就有能力去克服很多的困难,所以我觉得这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结语:学术发表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呈现,实际上是在一个相对来讲内心很安定和稳定的一个状态下滋生的,并且你应该容忍自己有更多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技术创新。学术发表焦虑一直都在,以前有,以后也不会消失,希望我们都能正确的去对待它!
祝我们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