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大建设、大发展,以及民生工程、校园安全工程等项目的同步开展,各地固定资产投资的力度和规模也越来越大。

对于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来说,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不足等方面的困扰。

随着各级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监督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强,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因业务繁重和力量不足等现状造成的咨询报告质量参差不齐、精度亟待提高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这一点在工程结算审计方面表现较为突出。

如何能够有效提高工程结算审计的质量,从哪些环节着力才能做到又快又好,就成为摆在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和审计部门面前的一个新的议题。

笔者认为,工程结算审计的质量把控应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加强工程结算送审资料的接收审查工作,把好工程结算审计进门关

在施工单位最初提交工程结算资料时就进行严格审查,存在问题的,不得进入结算审计程序,并退回完善。

这样将问题暴露在结算审计正式开展前,可缩短审计周期,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一是审查施(竣)工图纸和招投标文件(包括工程量清单、控制价、商务标及施工合同等)的符合性和完整性。

例如,有的施工单位将残缺的施工图充当竣工图,有的竣工图除施工单位自家签章认可外未经监理、设计和建设等相关单位审批确认,等等。

二是重点审查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的有效性。

有些工程 以监理(或建设)单位通知单代替设计变更,有些设计变更由施工单位代拟,虽有设计人员签字却无设计单位盖章。

有些设计变更虽签章齐全,但变更内容既涉及具体工程量又涉及品牌和价格。

而有的施工单位平时不注重变更、签证资料的整理和收集,等到工程结束进行结算编制时才如梦初醒,往往会根据结算需要集中“批发”签证,一般情况下监理和建设单位都不会签字确认,或者以签署“情况属实,请审计单位审核”一类的推诿性意见推卸责任。

三是初步审查施工单位送审工程结算的合理性。

首先审查预留金扣除情况,其次审查工程变更价款是否异常,最后重点审查工程结算总价的汇总结果。

有的施工单位内部成本核算缺失,直接导致其在编制工程结算时漫天要价,其结果是在提交建设单位后被打回重报,此时施工单位便会采取更换封面的伎俩蒙混过关,而到结算审计时就会以建设单位无理压价等借口要求以最初送审价进行审计,以图后话。

二、仔细开展工程现场勘察工作,严把变更签证核实关

工程结算审计时的现场勘察工作十分重要,审计人员在进行现场勘察时应做到“三要”:

一要事先熟悉工程结算资料,重点熟悉工程变更签证项目和施(竣)工图中的装饰装修项目,做到心中有数,带着疑问去现场。

二要仔细勘察现场,重点核实无图纸项目、重大变更、高档装饰装修材料及潜在的变更减少项目等方面内容。

例如,有的工程以签证的方式将前期做好的附属工程纳入本期工程结算,以旧充新套取项目资金。

有的承包商以高档材料报签价格,再以次充好谋取暴利。

有的施工单位在报批变更文件时着重描述增加项目而对关联的减少部分只字不提,虚张声势提高造价。

三要及时做好现场勘察记录并要求各方签字确认,并留存影像资料。

有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审计人员到现场时两手空空,看看问问,就是不留只言片语,不带走“一片云彩”,典型的“走过场”。

总之,现场勘察就是设疑、求证、解惑、取证的一个过程,是一把去伪存真的审计利刃。

三、合理运用计算机审计,提高工程结算审计内业成果精确度

现场勘察之后便是繁重的内业计算,这也是工程结算审计工作的核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工程造价行业也逐渐从原始的“计算器”时代步入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时代。

如果说最初的工程计价软件把造价人员从繁琐的“工料分析”中解放出来,那么后来的工程量计算软件则从枯燥的计算器操作里释放了造价人员,发展到现在的“图形算量”软件、“对量”软件以及工程造价整体解决方案(一种将图形算量后的工程量自动导入计价软件计价的系统综合软件)等先进技术的兴起和运用,都极大地缓解了内业计算时的疲劳,减轻了工作量,提高了精度,提升了效率 。

新技术、好软件,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才是关键。

因此,必须坚持三点:

一是不惜重金购置“重器”,坚持购买正规、正版软件,坚决抵制盗版软件。

例如,在对某项目桩基础工程结算进行复核时,复核人员打开跟踪审计单位提交的结算电子稿后,在未作任何改动的情况下发现结算造价“自动”减少了数万元,其原因就是跟踪审计单位为“节约成本”采用了盗版计价软件。

二是加强软件培训,坚持不通过软件培训就不得使用软件审计的准则,防止出现边摸边学、边学边用、以用代训等现象,拒绝拿质量做试验。

三是注重造价与软件两结合,坚持“既要懂造价,又要会软件”的原则,防止出现算量能手不会对帐,造价专家不会算量的脱节、分离现象。

四、坚持公开、透明的审计事项会商制度,有效防控审计风险

在工程结算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与施工方难免会产生一些争议事项,有的是在招标文件或合同条款运用上的争议,有的是对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理解上的分歧,有的则是因变更签证内容不详或附件缺失造成的费解等,诸如此类问题如不能妥善、合理地解决,将给审计风险的防控埋下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