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大多数企业在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中,实际工作过程却大打折扣,产品质量反复出现的问题依然存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监视或测量不到位、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走形式,高中层领导审核走过场,内部审核计划安排不适宜,审核内容停留在表面,没有对企业整个部门及车间进行审核,再加上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专业技能及文化水平的局限性,开出的不符合项报告也肤浅,甚至条款弄错等内容,总结归纳为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是企业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本身对质量管理标准、质量手册及程序文件学习不够,理解不透彻。

二是企业高中层领导对体系内部审核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三是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的审核经验及心理素质不高。

四是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记录所填写的信息不够全面、完整,记录填写过于简单,无法落实。

内审的重点把过去做的和准则进行“核”对,来判定符合性和有效性。

譬如,质量目标是否达成,是根据已经确定的,现在在用的质量目标来衡量的;而管理评审的重点在未来,是“评”。

根据各个方面信息来判定,这一个体系是否适宜未来的周围环境,是否充分,譬如,内审说质量目标达成的,但是,顾客不满意,这样的目标就有问题了。

管理评审就要为解决这个问题作出决定。

必要时要调整质量方针和目标,调整体系机构等。

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看它们的区别。

譬如,谁来做,什么时候做,记录的维持要求等,这里不做进一步分析。

根据区别也可以从反面来看到有什么联系。

归纳起来,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大多数过程审核和产品审核都是从正面求证,而评审是从反面求证。

如果体系审核、过程审核和产品审核都是从反面求证的话,往往会引起审核方和被审核方的对立,不协作;特别当领导规定,发现不个不符合项要处罚的话,矛盾更加突出,不利于审核的进行。

这也是为什么质量人员和制造人员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统一的道理。

往往审核是质量人员去查别人,而自己的工作没有人查。

只有等到产品出去以后,发现漏检的时候,老板来问罪了。

内审只审核体系、过程和产品符合性和有效性。

一般讨论时候,只关注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

内审是否执行标准要求的符合性有有效性也应当通过内审来审核。

这次内审就要审核上次、前几次审核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不应当由管理评审来做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