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经营范围,部分人就容易陷入两个极端,一边觉得业务必须严格按照经营范围执行,不然就会产生无效、必然败诉的法律风险,另一边认为不按经营范围执行不会出什么大问题,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要看进行业务时,是否属于经营范围内。
这里没有经历过的小伙伴可能有疑惑,文章是不是跑题了?实则不然。无论业务开展怎么样,千算万算也难以预知政策变动这一不可抗力。假设未来某一天新能源技术完全成熟足以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国家宣布:
只有特定经营许可范围内的企业才可以使用汽油、柴油,其他企业均不允许使用,那么在这之后使用汽油、柴油从事工作的企业就不能继续使用了,但先前行为是无法追溯的,经营也就经营了。另外因政策变动导致公司业务受影响的企业,是有可能得到政策补贴的,但这可不像前些年拆迁分房,毕竟不是生活必须的住房,企业很难通过这些补贴实现自由。
如果不是因为不可抗力,单纯是业务超经营范围的,咱继续往下看。
首先看业务本身是否违反法律效力性强制规定,如果违反,那合同当然无效。比如一个食品店偷偷卖大麻,这几乎想都不用想。
(2022)辽03民终1624号判决书中,案涉公司是贸易公司,从事了借贷业务。在咱们国家金融业务的从事需要特殊许可,背后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像什么美国次贷危机、日本危机、拉美危机等发生原因都离不开金融门槛低这一问题。因为案涉公司的经营范围内并不具有该项,且这又属于强制规定,所以法院认为该合同效力为无效。
在不违反法律效力性强制规定的条件下,就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合同无效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零五条的规定,当事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的合同的效力,不得仅以超越经营范围确认合同无效。
就比如(2022)辽01民终17139号判决书、(2022)沪74民终1128号判决书中,企服快车当事人以业务超越经营范围为由主张合同无效,但由于并不违反强制规定,法院并没有如其所愿。
但我国各项法律法规比较多,别说一般人了,就算法律专业人士也很难搞明白哪些属于强制规定哪些不是,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以经营范围为限做业务。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