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这位朋友发现了一个商业机会,就拿着商业计划书找投资,几经周折,找到一家大型的民企,承诺投资1个亿,分期到位。
第一期投资到位后,项目开始上马,经过两年的发展迅速成为行业里建立了知名度。
因为当初规划项目时,就是计划投资1个亿,所以项目一直在铺市场规模没有考虑收入。
去年那家民企资金链出现问题,旗下二十多家子公司受到牵连,民企老总也不知所向。
朋友的公司立即面临现金流问题,赶紧开始收费,但已经来不及了。
我问他怎么不对外融资啊,他说他只有很少的股份,母公司老总失踪,没法决策融资。
最后只好解散公司。
这个案例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1000万资金对一个初创项目绝对是不小的额度了,照理足以让项目滚动起来,如果不是因为商业模式先天有缺陷,那就是创业者本身的能力有问题。
我很反感创业者的两种倾向,一种是只要有钱我就可以怎样怎样,第二种是把项目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为资金归咎于投资方,钱的作用真要是这么大,要创业者干嘛,投资人自己找几个人做不就行了?
第二个问题是,很多创业者一开始只要有机会实施项目即可,根本无暇顾及后续的问题,什么股份比例、公司架构统统放下不管,一旦项目起来,各种各样的矛盾也就出现了,很多项目常常不是死在运营上,而是死在内部纷争上。
这让我想起几周前聊的另一个项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项目在商业模式上有些亮点,创业者也比较有激情,但项目还比较早期,商业模式和团队还在完善中。
但创业者一开口就说要融500万美金,动不动就拿某某项目的融资金额比。
姑且不说媒体报导的融资金额大多有水分,就说项目和团队本身也有很大区别。
很多明星项目一开始就能拿到好的估值,那是因为创业者和团队的能力已经被认可。
雷军做小米手机,投资人只需要问一个问题。
那是可以同日而语的吗? 如果你的能力不能被完全证明,为什么不可以设置更为精细的阶段性目标呢,逐步实现,逐步证明,投资之所以要分为天使、VC、PE,A轮B轮,就说明投资人对项目的认可和风险偏好是迭代递进的。
你一开口就是500万美金1000万美金的,真把天朝当美国啊。
早期创业融资还有一种现象。
项目不错,团队也很强。
与创业者沟通后,双方都认为投入资金后,项目可以更快发展。
但创业者会认为,我目前经营还好,不投入资金我也能生存。
如果现在融资估值上会很吃亏,再发展一年后,我可以提高估值。
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不尽然。
首先,你可能会错失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机;其次,在这期间你的抗风险能力不够,可能自已出问题或被人干掉。
最后,引入投资从来就不存在亏不亏的问题,你要评估的是这次融资能不能让你提前实现目标,能不能给你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在项目成功之前,股份代表的价值都还只是虚拟的,这次虽然出让一点股份,但一年后再融资的估值会更高,你个人的股份作价其实是上升很多的。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大部分都是创业者没有正确认识融资。
他们要么自己在那里想当然,要么就上网查点信息就信以为真。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