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刚火了一个“MLGB”商标被驳回的截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不,疯传朋友圈的图片换成了下面这张。
绵绵看到的时候内心是崩溃的,初次看到“烧甫”二字以为是哪家叉烧包或者烧麦的注册商标,百度一下才知道是这么内涵。
知道真相的我眼泪掉下来,出于认真(ba)负责(gua)的职业敏感,迅速在企服快车扒一扒什么产品会用“烧甫”这么内涵的方言作为商标。
我开始慌了,从未见过如此耿直的企业,就像开餐厅的注册商标就叫“饭”一样直白。可是这个词的辐射范围并不广泛,仅是一部分地区的方言,假设真的注册下来了那以后怎么打开市场呢?
比这个商标更令人称奇的是大家因商标审查员的博学多识产生的崇拜之情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
厉害了我的审查员!
所以说别高估自己的聪明才智,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再小众的词汇都敌不过审查员的见多识广啊。
至于将“烧甫”作为商标是否合适,想必此图一出又有一批人叫嚷着:
“烧甫所代表的含义是丑事吗?为何整个社会过度忌讳?难道不晓得堵不如疏吗?”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站在不同的立场势必产生不同的观点,与其争辩不休,倒不如研究研究这其中值得讨论的点。
1.表面看起来无伤大雅,却在某些地区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注册成的商标的命运都只能是驳回吗?
2.怎么界定那些含义暧昧的商标是无心还是有意?
3.一些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却令网友心领神会的词语(如MLGB)该参照什么界定?我们在审查的时候需要参考网络用语吗?审查员的驳回到底是自己想太多还是遏制住了低俗商标上位之风?
如果放任自流,是不是会有更多尺度更大的词汇涌现注册?还是到那时候大家也能哈哈一笑说:
“这就对了嘛,干嘛非要想太多?”这事儿你怎么看?
来源:IPRdaily.cn作者:IPRdaily.cn 绵绵编辑:IPRdaily.cn 赵珍校对:
IPRdaily.cn 纵横君本文来自IPRdaily.cn并经IPRdaily.cn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权利人同意,并附上出处与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iprdaily.cn/”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