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若回顾一下11月30日开始的那12个交易日,也不难发现,尽管这段时间人民币中间价6升6降,并累计走高166个基点,但境内即期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却依旧触及了盘中交易区间下限。
同时,在没有涨跌停限制的离岸市场,其与在岸价格之间出现了300-400个基点的价差。
时过境迁,最近3个交易日人民币中间价连续上涨,境内即期也同时走强。
市场风向标似乎一下子发生了转变有人说年末人民币将重现强势升值,有人说前期的贬值预期已经扭转,还有人说双向波动已日渐成型。
事实真是这样吗?
实际上,造成前段时间人民币跌停一幕屡屡上演的原因,大致可以概括为美元避险需求急剧上升、国内经济下滑担忧加重以及由此导致的人民币贬值预期抬头等。
而在迄今为止的短短数日内,上述因素并未出现明显转变。
发生转变的,或许只是市场“久跌必涨”心理和央行“迟来”的表态。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此前的盘中跌停,并未实际造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贬值,相反其即期汇价甚至出现了数十基点的升值。
央行的表态,也仅仅是我国汇率制度仍将是有序和渐进升值的“老调重弹”。
与此前中间价上涨而盘中交易价格下跌类似,近几日人民币汇率的“逆转”也是盘中价格先于中间价走升,市场心态依旧没有从单边预期中跳出来。
数据显示,12月16日(连续跌停态势结束后的首日)即期人民币汇率最高攀至6.3294并创新高,较前一日大幅走高434个基点,而中间价仅上涨69个基点;
19日即期收盘6.3378上涨106个基点并创新高,中间价升幅仅49个基点;再经历23日与26日两日收盘连续刷新高点后,27日中间价才用碎步的方式,姗姗来迟出现近7周以来的高点。
市场的方向在哪儿?中国央行的态度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常识告诉我们,相较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等而言,汇率制度的变化总是最为缓慢的。
因为任何一国的货币汇率,无一例外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最关键因素。
除了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直接关联外,它与企业的延续和发展、劳动力就业及社会稳定等国计民生问题之间,都是唇齿关系,马虎不得。
而处于“发育初期”的人民币汇率市场,尽管仍缺乏深度和广度,尽管仍易于遭到外资及其舆论的“绑架”,以及在短时期内仍难以摆脱“一边倒预期”的控制,但可以相信人民币不会贬值,因为这不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
未来一段时间内,人民币汇率按照既定的缓慢有序升值步伐,并逐步增大双向波动,将成为可以期待的事。
中国大陆
美国
日本
韩国
新加坡
英国
德国
BVI
开曼
澳大利亚
加拿大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印度
法国
西班牙
意大利
马来西亚
泰国
荷兰
瑞士
阿联酋
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
新西兰
墨西哥
巴西
阿根廷
尼日利亚
南非
埃及
哥伦比亚
智利
秘鲁
乌拉圭
比利时
瑞典
芬兰
葡萄牙
加纳
肯尼亚
摩洛哥
斐济
萨摩亚
巴哈马
巴巴多斯
哥斯达黎加
毛里求斯
塞舌尔
百慕大
巴拿马
伯利兹
安圭拉
马绍尔
厄瓜多尔
记账报税
税务筹划
一般纳税人申请
小规模纳税人申请
进出口退税
离岸开户
商标注册
专利申请
著作权登记
公证认证
电商入驻
网站建设
VAT注册
ODI跨境投资备案
许可证办理
体系认证
企业信用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