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是地壳在其长期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产物,是自然矿物在一定地质条件下通过一定地质作用聚集而形成的。

矿产资源是工业粮食和血液。

在新时期,如何促进矿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矿业发展离不开资本投资。

目前,矿业融资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矿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矿业直接融资难

中国矿业的融资条件相对落后。

目前,国内资本市场需要公司在获利后进行融资,其中A股市场需要三年的利润,创业板也需要两年的利润。

由于矿产勘探阶段往往没有收入,资本需求随着勘探程度的加深而增加,不能满足国内创业板的条件,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在勘探阶段进行融资,中国矿业融资与国外相比有一定的距离。

江西铜业、企服快车石油等矿产资源企业选择出国上市,通过将优质资产转化为资本,然后将资本投资于创造优质资产,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到“十二五”末,中国已有100多家矿业企业出国上市。

(二)矿业融资结构不合理

我国矿业在国内融资结构上存在明显缺陷,表现在:

一是外部融资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贷款比例过大,增加了融资成本;二是矿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缺乏资本积累能力。

从西方国家矿产资源融资经验来看,近年来实施的100多个大型矿业项目80%来自企业内部现金流,6%来自银行贷款,14%来自上市融资,而我国矿业融资银行贷款占外源融资的50%以上。

(三)矿业融资利用外资较少

我国矿业利用外资主要集中在石油领域,固体矿产勘探开发利用外资占比很小,不到5%。

此外,外资利用结构借贷比例高,外商直接投资少,投资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海外融资有限。

即使勘探企业或资源公司具备在国际矿业资本市场发行证券的条件,由于国内政策的限制,上市门槛也相对较高。

(四)矿业企业税负重降低内部融资能力

1994年税制改革后,我国矿产企业的税收类型主要包括增值?、所得税、城建税、土地使用税、营业税、教育费附加、资源税以外的销售税等税费。

繁重的税收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减少了总利润。

因此,盈余大幅减少,企业资金自我积累能力减弱,内部融资能力大大降低。

据相关统计,1993年以前,我国采矿业税负较轻,平均销售收入低于5%;

1994年以后,采矿业税负激增,达到销售收入的12%左右,而我国工业税负总额在7%左右,呈微降趋势。

其次,1994年税制改革前,我国只对铁、石油、天然气等矿产征收资源税。

征收方法是按一定比例计算超过一定利润的利润。

最后,矿山企业税收重,集中在增值税上。

矿山企业在税改前缴纳3%的产品税,1994年税改后增值税调至13%。

由于矿山的特殊性,基本不购买原材料,只购买少量辅助材料,扣除进项增值税较少,实际增值税较多。